媒体报道Media coverage

泉州的影子 ── 重读《看不见的城市》

2022-09-30
图片

◎图片来源:国家地理


图片

来自建筑师的分享,行走过的城市

匠人本质,文人内核

本期主题

看不见的城市——泉州



·




缘起——半城烟火半城仙


对闽南地区建筑、城市文化的兴趣和研究,源于我们近期的建筑设计项目,业主希望我们能在设计中借助现代建筑语言和材料,呈现出国内并不多见的以闽南地区独特文化意像,将这种起源于大陆与海洋,包含杂糅与交流的多元风情体验,呈现在墙砖的缝隙,廊柱的阴影之中。能在国内城市成熟但趋同的风貌中,留下一些独特的地域性共鸣和记忆。

从前期的阅读整理,到后期的实地考察,就个人感受而言,可以说闽南地区是极度被低估的文化宝藏,这里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而且在城市风貌和生活方式中被充分保留下来,但并没有被广泛的了解。那么为什么被低估,这里面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是作为大陆国家的农业属性,北方的古城市如西安、洛阳、北京、平遥等,一直占据着中原政治文化中心,作为古代城市模板,更多的得以推广并广为了解,第二个是明、清代以来,江南地区、广东地区的经济地位更加强势,闽南地区在宋元时期盛极一时的经济的繁荣,逐渐随着后期的衰落其影响力逐渐减弱。



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相对于大家耳熟能详的鼓浪屿和漳州土楼,我觉得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2021年刚刚申遗成功的泉州古城,这次申遗方式其实是一次进步,文化遗产从建筑单体,古董式的保护,提升到对文化遗产整体性的保护的原则,对古代城市从结构上,功能和风貌上的整体性的保护,因为城市的意义和价值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系统,而泉州作为一个城市所体现出的多元文化和多层次的内涵,恰恰不是一两个古迹所能代表的,而泉州也是整个闽南文化的缩影和源泉。

如卡尔维诺在在其代表作《看不见的城市》中所述:“城市不会泄露自己的过去,只会把它像手掌纹一样藏起来,它被写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护栏、避雷的天线和旗杆上,每一道印记都是抓挠、锯锉、刻凿、猛击留下的痕迹”(城市与记忆 之三)。


这也是第一次在国内的城市行走中,真实的感受卡尔维诺笔下这些文字的魅力,让人忍不住重读这部经典。而泉州就像他笔下那个能够变化成无数个名字和身份的看不见的城市。




 重读——看不见的城市


图片

◎图片来源:扫描


在我们细数泉州背后投射的诸多城市前,回顾一下这部并不古老的但正在慢慢被遗忘的经典,我们的旅程也伴随她展开。伊塔洛·卡尔维诺的作品《看不见的城市》最初的意大利文版本出版于1973年,此后到今天,这本书一直是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重要的文学参考。故事的线索是威尼斯人马可·波罗向“鞑靼皇帝”忽必烈汗讲述旅程中经历所呈现出来的。其中有55个奇妙瑰丽的城市作为主要的叙事对象。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经典虚构文学的主要叙事对象是“人”,“城市”只是人物移动、故事发生的一个背景板;而这本书一项显著的独特之处即在于,它把“城市”作为台前的主体,而“人”成为了用以说明的辅助材料。这些城市也并非现实的城市,它们是卡尔维诺幻想的、虚构的,是看不见的。每一个城市都由一个女人的名字命名,她们构成了这本书的章节。

或许需要指出的是,这些虚构的城市并非纯粹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游戏,因为她们仍然是由卡尔维诺具身经历和体验转化而成的城市图像。在书的一处话语空间里,这个谜底已经明确揭露出来,这些“看不见的城市”事实上都来自于威尼斯的不同侧面,只是这些侧面经过了渲染和放大。(文字出处《看不见的城市》与她强烈的建筑学关联,卡尔维诺赛高)


“还有一个你从未讲过。” 马可·波罗低下头来。“威尼斯。”可汗说。

马可笑了。“你以为我一直在讲的是其他的什么东西吗?”


这本书由于这种谜题式的文学风格和开放式的故事结构,自发表以来就得到各种解读,除了哲学取向和社会分析,其中仅仅建筑和城市的预言,就影响了一代建筑师的思考和实践。

如轻盈的城市之中有一座千井之城,在那里,水桶、风车、水管、水渠,一切都向上运动。另一个城市中,建筑在高脚桩柱上的珍诺比亚通过梯子和悬空廊链接着房屋。这与矶崎新的空中城市(City in the Air, 1960)和尤纳·弗莱德曼的空间城市(Spatial City,1958-59)有很多相似之处。


图片

◎图片来源:乌托邦建筑师尤纳·弗兰德曼,“可移动的城市”草图


连绵的城市指向各种城市问题,如垃圾处理。莱奥尼亚的垃圾一点一点侵占着整个世界,就像世界上的其他城市一样,“也许,莱奥尼亚之外的整个世界都已布满了垃圾的火山口,各自环绕着一座不断喷发垃圾的城市”,最终,世界变成了电影《机器人瓦力》中的那个只剩下垃圾的地球。


图片

◎图片来源:机器人总动员电影场景


和马可.波罗在《看不见的城市》中讲述城市的原型威尼斯一样,泉州也是这么一座具有丰富维度,似曾相识的城市。




红色之城——泉州&威尼斯


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

◎刺桐满树火红,泉州也被称为刺桐城    图片来源:网络


如果马可.波罗真的到过中国的话(有部分证据,表明马可.波罗的故事可能仅来自波斯商人,因为很多地名的翻译源于波斯语蒙古语而非汉语,同时中国的文献中对他本人没有记载),那刺桐城(泉州古称)一定是让他印象深刻的城市,结束了17年的行程,忽必烈汗终于同意他在1292年从刺桐港出发走海路护送阔阔真公主远嫁伊尔汗国,完成任务之后在1295年,马可.波罗最终辗转回到了家乡威尼斯。


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与中国大部分内陆地区灰白色的墙瓦不同,闽南地域的土壤含铁量高,泉州是高饱和度的红砖色城市,这与威尼斯类似,我想是类似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阳光照度,造就了同样的审美,甚至性格。相比内陆城市,包括日本,如谷琦润一郎的代表作《阴翳礼赞》中所描述的,东方的美学中,更欣赏光线通过深远的屋檐,几经折射后,照进厅堂的含蓄而朦胧的光感。这也培养了东方文化中含蓄内敛的性格特质。从这一点看,泉州这种艳丽的红色简洁明晰,与地中海边缘的威尼斯一样,同属于强光文化审美,更重要的是两座城市在文化身份上同为商人城市,在文化性格上需要相对清晰明确的契约精神,而不是东方文人官僚的中庸之道,暧昧复杂的人情事故。所以我想,马可.波罗是没有到过中国的,因为他在书中对泉州的记载,仅仅是对港口规模的赞叹,并未提及泉州与其他城市的不同和自己对家乡的共鸣。


应知刺桐港即在此城,印度一切船舶运载香料及其他一切贵重货物咸莅此港。是亦为一切蛮子商人常至之港,由是商货宝石珍珠输入之多竟至不可思议,然后由此港转贩蛮子境内。我敢言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所以大汗在此港征收税课,为额极巨 ——《马可波罗行纪》


出砖入石,原本是建筑坍塌后,就地取材,利用废弃砖石重建家园的一种方式,但它在无意中竟产生了一种红砖白石色彩对比强烈的残缺之美,产生了一种人造的却又是“顺其自然”的不规则之美,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闽南地域乡土文化符号的独特魅力。体现出闽南人在苦难中在崛起的坚韧,生动地反映了闽南住民在营建安居福祉时,祈求大富大贵、繁衍不息的心态。


图片

◎图片来源:林逸恺(摄影)

图片

◎泉州民居形态示意 图片来源: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这其实是以石材为建筑材料的地区常见的一种做法,不同于木建筑面对的火灾,虫蛀的问题,木构建筑很难长期保存,建筑更替所消耗的人力成本也相对比较低,而以石材为建筑材料的地区往往会保留原有的建筑材料,或者在功能上加以改造继续使用。比如被被当做“采石场”的古罗马斗兽场,在1349年,发生了一场大地震,导致整个大竞技场的南外墙坍塌,这些石头就再也没有回到它们原先的位置,15世纪拉特兰宫、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冈和罗马的城墙,16世纪的国会大厦,还有无数的民房和其他建筑,都用到了这里的大石块。而砖石拼贴砌筑的房子,在威尼斯也是随处可见,即使到了20世纪,威尼斯建筑大师卡洛.斯卡帕的建筑作品里,还常常可以见到继承这种传统的影子,同样是材料的拼贴和隐喻。


图片

◎卡洛·斯卡帕(Carlo Scarpa)古堡博物馆(Castelvecchio)

来源:Richard Murphy.Carlo Scarpa and Castelvecchio revisited

图片

◎卡洛·斯卡帕(Carlo Scarpa)奥利维蒂打印机店

图片来源:网络




柱廊之城——泉州&博洛尼亚


博洛尼亚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1088年的博洛尼亚大学。这所学校培养出了著名的但丁、伊拉斯谟、哥白尼等。这座城市以屋顶的红色闻名,同时这里也是意大利共产党的重要发源地。博洛尼亚足球队也和这座城市一样,多年来默默无闻,徘徊在意甲的中下游。那么他和泉州有哪些关联呢?


图片
图片

◎博洛尼亚拱廊 图片来源:邦尼旅行图文手记·意大利篇 老简

图片

◎泉州骑楼老街 图片来源:搜狐号@稻糠


首先就是是绵延不断长达30公里的风雨拱廊,与泉州申遗成功的同时,2021年7月28日在中国福州举办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意大利博洛尼亚的拱廊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也是夏铸九老师,涉及城市更新保护最喜欢谈到的城市标本。受夏老师影响,我多年前也走访过博洛尼亚,当时在雨季行走在博洛尼亚的老城柱廊下,穿梭在餐厅、商店、咖啡馆,这种穿越历史的体验至今仍然记忆犹新。走在泉州的骑楼柱廊下,东街、西街、中山路,遮风挡雨的骑楼老街下,同样也是容纳了丰富的生活,商业,社交。不经意间穿越万里,人类不同文明在交流过程中,共享了同样的智慧和生活方式。



图片
图片

◎厦门与博洛尼亚降雨量对比 图片来源:网络


双塔,以双塔作为城市地标的城市,其实有不少,比如巴塞罗那西班牙广场上以威尼斯圣马可广场钟塔为原型的费拉双塔,还有山西太原的永祚寺双塔,被成为 “凌霄双塔”而作为太原的八景之一,为太原的标志。


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而相比之下泉州开元寺东西塔是泉州古城最具标志性的地标,作为我国现存最高的一对宋代石塔,代表了13世纪中国石构建筑技艺的最高水平,是中国石构建筑史上的杰出范例。东西塔是镇国塔、仁寿塔的合称,分列于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前方两侧。双塔的宏伟体量和精湛的石雕工艺,非普通水平的财力和物力所及,从侧面反映出13世纪时泉州作为国家指定的国际港口,拥有的先进建筑技术、完整工程组织、强大社会动员能力以及雄厚的经济实力。

“站着像东西塔,躺着像洛阳桥”,近800年栉风沐雨、经历了无数次地震狂风等自然灾害仍屹立不倒的东西塔,一直被泉州人视为精神航标。

而在博洛尼亚,也有这么两座游客必去石头搭建的标志性高塔,但却是完全不同的造型,两座塔一高一矮,比较高的一座名叫“Torre degli Asinelli”,而旁边较低且倾斜、犹如醉汉的是“Torre Garisenda”。两座塔都建于公元11世纪,至今依然屹立在老城当中。


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关于这两座塔的由来,也有一段耐人寻味的历史。在中世纪的博洛尼亚,各大家族纷纷通过建造高塔的方式,来彰显自己的权势。其中两家较为显赫、实力相当的贵族便是Asinelli家族和Garisenda家族。但Garisenda家族似乎“底气不足”,塔身建设到一半的时候便因为地基不够牢固而垮塌,只剩下48米高;而Asinelli塔侧有97米高,且一直屹立至今,是意大利现存第四高的塔形建筑。


塔是城市精神的图腾,两座屹立千年高耸的石塔都是城市繁衍生息、繁荣衰落,重要的守护者和见证者。为什么是两座,我想这两座塔之间的关系既包含了互相守望、也有竞争不息,是无论如何也切断不开的。




清净之城——泉州&伊斯坦布尔


泉州开元寺塔的形制其实并不是我们北方砖塔常见的瘦高比例,而是参照了木构建筑楼阁相对粗胖的样式。东塔比西塔略高,五层八角,经过精心设计与处理,忠实的模仿了木构建筑外观。西塔高45.06米,塔身外周长最大44.48米。东塔高48.27米,塔身外周长最大46.4米。换算直径大约为14米以上。


图片

◎图片来源:林逸恺(摄影)

图片
图片

◎东西塔下的小巷    图片来源:摄影师@AKA阿佟木加拉塔 


这样略显粗胖的比例,还有从西街小巷的缝隙中仰望的场景,让我想到伊斯坦布尔的加拉塔,加拉达塔9层、高66.9米, 加上塔的基座相对地势较高,在它修建时是该市最高的建筑物。底部直径为16.45米。这座塔最早是拜占庭皇帝阿纳斯塔修斯在507年修建的灯塔,初用木头建造,后来在十字军东征时被焚毁,直至1348年由热那亚人用石料重建复生,成为当时堡垒的高点。之后又经历多次重修,在数次地震和战争劫难中,这座塔都安然无恙。


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开元寺镇国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公元865年),初为木塔;南宋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易为砖塔;嘉熙二年至淳祐十年(公元1238年-1250年),改为现存的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构的花岗岩石塔。和加拉塔一样,几乎在类似的历史时期,都经历了从木构到石材,重获新生。


图片

◎图片来源:阿拖施晓君JunS(摄影)


其实最早泉州是古代福州的地名,唐朝景云二年(711年),把“泉州”(福州)改名为闽州,而以原来设在现在南安的武荣州命名为泉州。这样,“泉州”这个地名才从福州移到闽南。那时候泉州还是相对荒芜的地区,之后才一步步得以发展。而公元711年,对于穆斯林世界来说也是值得纪念的时间,北非的穆斯林摩尔人进入西班牙,只用了七年时间就征服了整个伊比利亚半岛,开始了长达将近800年的穆斯林统治。伊斯兰世界进入了最辉煌的时代。


图片
图片

西街民居的阿拉伯的火焰拱窗楣 图片来源:网络


从唐代起开始有蕃商的记载,到宋元时期,中西海上贸易空前繁荣,其中佼佼者首推穆斯林,他们运来了名贵的香料、药材,载去精美的丝绸、瓷器,促进了商贸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自己的信仰,从此在这座东方港口,留下了众多穆斯林的信徒,留下了《古兰经》的传承吟诵,这也是世界范围文化宗教交流的见证。

伊斯坦布尔也是一样,公元1453年5月29日,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这座城市从此成为了伊斯兰世界中闪亮的明珠,那么这些穆斯林商人何以穿越茫茫沙漠和海洋开启一个繁荣的时代,我想这种冒险精神背后确实需要强大的信仰。泉州和伊斯坦布尔、巴格达、格拉纳达、大马士革等等一样,被这条商贸和信仰的网络所连接,成为了一座清净之城。


图片

◎伊本.白图泰旅行路线 图片来源:网络


到苔斯皮那去有两条途径:乘船或者骑骆驼。这座城市给从陆路和海路而来的人呈现不同的风貌。在迷雾缭绕的海岸,水手辨认出正在一摇一摆行进着的骆驼的轮廓,带着斑点的两座驼峰之间是流苏闪亮的绣花鞍垫,他明知这是一座城市,却仍然把她看做一头骆驼,身上驮满大大小小的酒囊、蜜饯果脯、枣酒和烟叶,甚至已经看见长长的商队离开海边的沙漠,走向错落起伏的棕榈树阴下的淡水绿洲,走向墙壁刷成白色、庭院铺满瓷砖的宫殿,赤脚的舞女们摇动着薄纱下时隐时现的手臂。


每个城市都从她面对的荒漠获得自己的形状;于是,赶骆驼的人和水手所看到的,就是这样处在沙的荒漠与水的荒漠之间的苔斯皮那。(城市与欲望之三)。


卡尔维诺这段关于海洋与沙漠的隐喻,其实就是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命名的‘‘丝绸之路’’。也许正是因为他想将丝绸作为多元化贸易和交流的象征。虽然李希霍芬所说的丝绸之路特指“公元前2世纪一2世纪,以丝绸贸易为中心的贸易通道”,但在今天看来,丝绸之路不仅是贯穿亚洲东西两端,连接东亚和地中海地区的国际性贸易通道的总称,还是包含通过这条通道进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方方面面、普遍意义上的文化概念。

其实,丝绸之路上的智慧空间和神学空间十分拥挤,神祇和宗教派别、神职人员和地方首领在这里相互竞争。无论是印度教、耆那教、佛教还是那些根植于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拜火教)、摩尼教,还是西方的犹太教、基督教都在丝绸之路上留下了丰富的印记,其中伊斯兰教无疑是在当时最具影响力的一股力量。




东方之城——泉州&京都


除了众多外来宗教、文化的影响,泉州骨子里留下的其实最为纯粹的东方遗产。与中国北方战乱频发的政权迭代相比,为了躲避战火,伴随着历代中原移民的进入,偏安一隅的泉州,保留了魏、晋、唐、宋早期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沧海遗珠。比如泉州方言的形成,跟秦汉、晋唐时期中原汉人大批南下入闽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泉州方言中至今还保留着古汉语语音、词汇的许多特点,犹如古汉语的"活化石"。


图片

◎京都 清水寺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

◎平等院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

◎泉州 乘天寺 图片来源:摄影师@张大炮先生

图片

◎泉州 天后宫 图片来源:摄影师@张大炮先生

图片

◎泉州洛阳桥 图片来源:网络


泉州的洛阳桥始建于宋代,现存全长约834米,桥宽约 4.5米,主体桥段为47孔,有45座石墩,依托桥中部一自然小岛(中洲)而建。与赵州桥、卢沟桥、潮州广济桥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唐宋时期北方战乱频仍,社会动荡,大批中原人纷纷背井离乡,南来谋生迁移至此,因思念故乡,又见此地的山川地势颇似故都洛阳,于是便取名为洛阳,古镇叫做洛阳镇,桥也取名洛阳桥,此江也称为洛阳江。对于中原故地文化中心的长安、洛阳充满怀念和敬意,作为城市模板的不止泉州,还有隔海相望的日本京都,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日本的文学作品中,诸如此类仰慕洛阳、向往洛阳的诗句不胜枚举:


洛阳一别指天涯, 东望浮云不见家。

合浦飞来千里叶, 阆风归去五更花。

关山月满途难越, 驿使春来信尚赊。

应恨和羹调鼎手, 空捋标实惜年华。

— 新井白石《千里飞梅》


不仅是文学作品,日本在城市营建各个方面无不是在仿效洛阳、模仿洛阳。日本的京都曾作为日本的国都达千年之久,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京都的另外一个名字正是洛阳。

泉州与京都同为具有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佛教圣地,拥有众多古刹与宗庙。“三步一古迹,五步一庙宇”,与京都遍布城市每个角落的寺庙、神社、花园、古堡、街巷、馆子相似,泉州城的地图上,寺庙、造像、窑址、古塔、石刻、古桥梁和码头纷纷点点散落其间,像是地质的断层,错落有致,层叠分明地诉说着城市的古今流变。(文字来源《泉州与京都,平行世界里的孪生姐妹》)

两座城市的气质都为“半城烟火半城仙”,在泉州与京都,仙气和烟火从来都是交融的;城,景,生活,在泉州和京都从来都是一体的。

薪火相传的民俗、典雅庄重的礼仪,贯穿着泉州人的日常生活,在泉州,从年头的接神、敬天公到年尾的送神,各种别开生面的宗教和民俗仪式,令人叹为观止。泉州民俗活动之多,与多元包容的宗教文化息息相关。


图片

关岳庙 图片来源:网络


京都作为日本的国都,拥有1075年的历史,是日本历史上历时最久的国都,漫长岁月里的历史积淀,使得其除了拥有相当丰富的历史遗迹之外,一些传统民俗祭典,诸如葵祭、祇园祭等,也有超过千年的历史,成为京都独有的宝贵财富。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泉州明末有位高僧,对日本近代佛教史有着重大影响,为中国佛教文化在日本的传播与中日佛教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贡献。这位高僧,就是明末清初开元寺僧人木庵禅师。

木庵禅师是明末晋江县人,清初由泉州东渡日本弘法,扶助其师一代高僧隐元禅师开创了日本黄檗宗,并成为日本黄檗宗第二代祖师。隐元禅师、木庵禅师对日本、京都诸多重要的文化影响中,其中一个领域就是茶文化,可以说,泉州和京都的茶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诸神的黄昏


在历史的趋势下,每个地区和文明都像生命体一样面对生长和兴衰更替,泉州从南朝至五代泉州海外交通的兴起,到1087年(北宋元祐二年),正式设立市舶司. 在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贸易达到的空前繁盛,最终在明成祖朱棣,封关禁海的政策后,逐渐衰落。而威尼斯也一样,16世纪始,随着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里斯本取代威尼斯成为欧洲的贸易中心,威尼斯逐渐衰落,1797年,威尼斯屈从于拿破仑的统治,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威尼斯共和国从此灭亡。以此同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也逐渐失去了世界商贸版图的枢纽地位,风光不在。西班牙人于1571年建造了马尼拉城,新的贸易通道形成之后,奥斯曼帝国的经济开始出现长期的衰退,曾经不可一世的巨人最终于一战后走向解体,失去了强国地位。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开创性的建立了自由经济学理论基础,同年,美国发表了《独立宣言》,并宣告美利坚合众国正式成立,从此一个新生国家在北美洲成立。最终,以英国为典型代表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全球化的自由贸易体系,逐渐代替了传统的重商主义,取代了以追逐贸易顺差为核心的传统商业模式,开启了商贸的新世界。但以无一例外的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能迎来文化盛世、商贸繁荣,都源于开放包容的精神,海纳百川的气魄。而泉州也是最好的例证。


图片

祥芝港,渔船整装待发   图片来源:摄影师@王海燕


“你可曾见过跟这座城相似的城市?”忽必烈汗对马可·波罗发问,从御舟的绸缎顶篷下伸出戴满戒指的手,指点着运河上的桥梁,大理石台阶浸泡在水中的富丽堂皇的宫殿,摇着长桨曲折行进的轻舟,在开着集市的广场边卸下一筐筐蔬菜的运货船,还有阳台、平台、建筑物的圆顶、钟楼,以及在灰色湖水中的青翠的花园式小岛。

“记忆中的形象一旦被词语固定住,就给抹掉了。”波罗说。“也许,我不愿意全部讲述威尼斯,就是怕一下子失去她。或者,在我讲述其他城市的时候,我已经在一点点失去她。”


如果说,在中国真有哪一座城市,是你一生至少去一次的一座城,那它一定是泉州。



上一条下一条 返回
COPYRIGHTS @ LACIME ARCHITECTS 沪ICP备18011006号
上海市虹口区吴淞路328号耀江国际广场  POWERED BY VTHINK

中国上海市虹口区吴淞路328号耀江国际广场

TEL:(8621) 60721338

mailbox:branding@lacime-sh.cn